《透視牛奶》作為央視紀錄頻道的開年誠意之作,一經播出便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。這部紀錄片制作優良、短小精悍,在全球范圍內尋訪有代表性的區域和權威機構,可視化呈現牛奶的相關知識,更有人物和故事帶領觀眾走進那熟悉又陌生的“白色海洋”。業內專家評價,《透視牛奶》拍攝難度大、制作水平高,是近年來不可多得的國產科學紀錄片之一。
從紀錄片專業角度看,《透視牛奶》的拍攝跨越了全球三大洲,從亞洲的中國到歐洲的荷蘭、法國,再到大洋洲的新西蘭;從牧場到餐桌、從實驗室到超市,紀錄片全面解讀了牛奶這種人們司空見慣的食品的誕生、發展以及普及的故事。該片既概述了在全球化的今天,科技發展帶來的奶牛養殖、飼料培育等方面的進步,又講述了牧場主是如何應對大自然的挑戰、與自然和諧相處,并運用先進的養殖理念和人文關懷管理牧場的故事。
當然,《透視牛奶》的意義遠不止于紀錄片專業領域。作為國產科學紀錄片,其帶給乳制品行業和消費者的意義非常重大。
從乳制品行業角度看,我國自二十世紀90年代引進UHT技術,開始建設現代化牧場,大力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畜牧業。依托先進的生產加工技術,牛奶的運輸半徑得以延長,國民人均飲奶量也大大增加。但其實,消費者對于乳制品行業的了解并不清楚。人類的飲奶歷史何時開始?現代化的牧場運作方式究竟如何?牛奶的加工工藝又是怎樣的?對于這些問題,《透視牛奶》一一給出了解答。正如乳業專家宋亮評價的那樣,《透視牛奶》第一次從人類的飲奶歷史、養牛的生態理念、牛奶的加工工藝等角度入手,展現了牛奶的“前世今生”,既揭開了乳制品行業的神秘面紗,又普及了關于常溫奶和巴氏奶的科學知識,對于消費者和乳業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。
毋庸置疑,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們對于牛奶的選擇也越來越多樣化。遺憾的是,伴隨著選擇的多樣化,各種有關牛奶的錯誤觀點也層出不窮。比如:常溫奶和巴氏奶營養相差甚遠、外國人從來不喝常溫奶等。《透視牛奶》攝制組專程邀請了來自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的卡斯帕·海廷伽教授進行采樣試驗。結果表明:原奶中含有大量的大腸桿菌、霉菌、酵母菌和芽孢桿菌,并不能直接供人飲用,因此必須進行殺菌。但無論殺菌溫度高低,原奶、巴氏奶、常溫奶三者中的蛋白質、鈣等的含量是相同的。這無疑是對常溫奶和巴氏奶營養有別這一謠言最有力的還擊。來自著名市調機構歐睿調研公司的調查報告也顯示,很多歐洲發達國家常溫奶市場占比非常高:如比利時常溫奶的市場占有率為96.7%,西班牙為95.7%,法國為95.5%,葡萄牙為92.9%,德國和意大利常溫奶占比也均接近60%。
飲用牛奶,已經成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。《透視牛奶》的出現,不僅是從消除這些輿論偏見著手,力求給消費者還原一個真實、透明的牛奶,更是貫徹落實黨中央“健康中國2030”的理念,在豐富消費者餐桌的基礎上,不斷為消費者提供健康食品的有力舉措。
手機閱讀
手機掃碼可移動閱讀本文。打開微信,點擊底部的“發現”,使用“掃一掃”即可打開網頁,右上角分享至朋友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