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一篇有關2022年第一季度17家豬企財務狀況分析的文章廣受業內關注。這篇分析文章指出,今年第一季度,牧原股份虧損57.6億元,溫氏股份虧損38.1億元,新希望六和虧損34.6億元,正邦科技虧損26.6億元,天邦股份虧損6.7億元。
截止到2022年第一季度,17家上市豬企流動負債合計2415.9億元。過去5年又一季以來,養豬真正賺到大錢的只有牧原和溫氏,分別是414.8億元與158.3億元;其次是新希望六和的47.2億元,禾豐牧業的38.1億元,大北農的37.7億元。虧損最多的是正邦科技,虧損額133億元;其次是天邦股份的21.1億元,傲農生物的11.1億元,金新農的10.1億元。
一、豬災難因何而生?
1、投資的野蠻性和瘋狂產能
2019年第四季度和2020年,出欄一頭肥豬的利潤超過2000元,暴利帶來了瘋狂投資,不僅現有的企業加速擴張,比如牧原已建成的生豬產能超7000萬頭,而且也吸引了想分一杯羹的跨行業投資,比如萬科2021年出欄生豬113萬頭。根據正大集團農牧企業(中國)原副董事長姚民仆先生的估算,我國已建成生豬產能超8億頭。
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2022年第一季度我國生豬存欄42253萬頭,出欄生豬1.96 億頭。非洲豬瘟前的2016年第一季度,我國生豬存欄41054萬頭,生豬出欄19111 萬頭;2017年第一季度,我國生豬存欄41095萬頭,生豬出欄19149萬頭;2018年第一季度,我國生豬存欄41523萬頭,生豬出欄19983萬頭。
上述數據表明,目前我國的生豬存欄和出欄均處于歷史高位。大規模的野蠻投資帶來了今天的產能過剩,豬價隨之下跌。
粗略估算,一個100萬頭生豬產業化項目需要投資30億元。按照疫情前7億頭/年出欄量計算,產能過剩1億頭,估值3000億元;按照未來6億頭/年出欄量計算,產能過剩2億頭,估值6000億元。
2、豬肉進口量大幅增長
2021年,我國進口豬肉371.06萬噸,相當于進口了4000萬頭豬。相比2020年的439.22萬噸有所下降,但比2019年的210.8萬噸增長明顯,更是遠遠高于疫情前2018年的119.3萬噸、2017年的121.68萬噸。
2022年第一季度,我國進口豬肉41.58萬噸。雖然明顯低于2021年同期的116 萬噸和2020年同期的95.1萬噸,但比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33.4萬噸、2018年同期的32.4萬噸、2017年同期的35.9萬噸有較大增幅。
豬肉進口量顯著增長加劇了市場供大于求,有的養豬人不理解豬價跌成這樣了,為什么還要進口那么多豬肉?后面我會講到原因。
3、飼料原料價格高企,企業在夾縫中求生存
在俄烏沖突、通脹等多重因素的綜合影響下,今年玉米、小麥、大豆等大宗農產品價格持續上漲,帶動飼料價格上漲。以豆粕為例,1月份的價格每噸3600多元,3月份的價格每噸5000多元。整體來看,雖然現在的大宗農產品價格比起一個月前的高點略有下滑,但相比年初,每噸豬飼料增加的成本仍有數百元。一方面是跌跌不休的豬價,另一方面是蹭蹭上漲的原料價格,企業在夾縫中艱難求生存。
4、豬肉需求下降超預期
豬肉價格超30元/斤時,需求下降是市場規律的體現。豬肉價格10元/斤時,消費低迷,罪魁禍首是新冠疫情。因為動態清零政策,一方面收入下降,低收入消費者主動壓縮消費。另一方面,部分地區要求居家辦公、學校停課、禁止堂食等防控措施導致消費下降。
復盤近三年的養豬業,新冠疫情、大宗農產品價格猛漲、豬肉進口增長屬于“天災“,但不改豬災難是天災,更是人禍的本質。
數據顯示,2021年神農集團盈利2.45億,東瑞股份盈利2.12億元,巨星農牧盈利2.69億元,中糧家佳康盈利23.78億元,牧原股份盈利76.4億元。
為什么反差大?根子在無序擴張,在貪婪心作祟。
暴利期大舉擴張,利潤有多高,風險就有多大。
二、豬價拐點來了,盈利周期何時到來?不排除會有大企業倒下
近期生豬價格低位大幅反彈。統計顯示,據對全國500個縣集貿市場和采集點的監測,5月份第1周全國生豬平均價格14.89元/公斤,前期低點3月份第4周全國生豬平均價格12.52元/公斤,增長18.93%。
生豬期貨表現更是搶眼,截至5月13日收盤,2209合約漲至19720,2211合約漲至19860,2301合約漲至20210,相當于生豬現貨價格20元/公斤左右。
豬價的拐點已來。生豬行情已經進入上行通道,但進入盈利周期為時尚早,上漲過程會一波三折。
能繁母豬存欄處于高位,豬場欄位過剩,新冠疫情對需求的壓制沒有轉好,仔豬、母豬價格大幅上漲,二次育肥又開始了,原料價格居高不下,強勢的生豬期貨讓部分養豬人低風險擴張,生豬市場不具備強勢反轉的條件,會長期處小幅震蕩。
預計下半年的生豬行情將好于上半年,但整體上仍然虧損。高水平會微利,多數頭部養豬企業維持失血,只是程度減弱。
2023年整體平盤,水平高有一定盈利,部分頭部養豬企業維持失血,但程度更弱。
2024年,養豬行業進入微利期。
未來的1-2年,決定你能否熬到春天的,是現金流。不排除出現養豬業的“恒大”。
三、中國養豬業的核心邏輯發生了重大變化
2021是認知致勝的元年,2022是認知致勝的深化年。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,養豬企業的發展要同國家發展、民族復興緊密融合。
產業模式 聯合體是未來
《“十四五”全國畜牧獸醫行業發展規劃》指出,鼓勵龍頭企業發揮引領帶動作用,通過統一生產、統一服務、統一營銷、技術共享、品牌共創等方式,形成穩定的產業聯合體。支持家庭農場融入現代生產體系,支持龍頭企業與家庭農場建立利益聯?機制,帶動家庭農場專業化生產,提升市場競爭力。
產業聯合體模式順應了政策方向,有利于帶動家庭農場與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的融合,有利于實現綠色農業,有利于走共同富裕之路,如歐洲的公司祖代+農場母豬的產業聯合體模式是發展方向,發展動能顯著強于自繁自養模式。
驅動力量 高質量發展
之前,“養好“豬是核心;未來,養”好豬“是核心。
高質量發展是養豬業的必由之路。
5點內涵:種業振興+高效生產+環境友好+數字化+優農食品。
效率定生存,高質量促發展。
數字化能力+食品屬性,決定了養豬企業能走多遠。
市場容量 觸頂下行
2022年,我國將迎來人口負增長,比預期中的2035年提前13年。加上人口老齡化、食品消費升級、環保驅動、進口豬肉增加、新生代豬肉消費偏好下降,等等,將帶動國內市場的豬肉需求下降。
考慮到出欄體重增加以及母豬PSY水平提升,預計未來國內年出欄生豬5.5-6億頭,能繁母豬存欄2500-3000萬頭,即可滿足需求。
豬肉進口 顯著增長
根據《“十四五”全國畜牧獸醫行業發展規劃》,確保豬肉自給率保持在95%左右,豬肉產能穩定在5500萬噸左右。以豬肉進口率4%-6%估算,未來豬肉進口量將在220-330萬噸,是非洲豬瘟疫情前(2014-2018年)豬肉年進口量的2-5倍。
數據顯示,2021年,我國糧食進口16454萬噸,占糧食產量的26%。進口來源高度集中,來自美國和巴西的合計進口數量占到我國糧食進口總量的73%左右。
為了避免糧食進口受制于人,減少對糧食進口的依賴性,以及推進綠色中國的發展,預計農產品進口會出現“以糧為主到糧肉并重“的顯著變化。
生豬業已進入減量提質的新時代,有利于鄉村振興、有利于共同富裕、有利于綠色生產、有利于消費升級、順應數字時代將成為養豬業發展新的核心邏輯。
四、養豬企業如何涅槃重生?
環境巨變時,企業的首要任務是“活下去”。因此必須找到極限式生存模式:用最少的資源消耗,堅持最長的時間,以新視野擁抱風口,最后迎來春暖花開。
這就需要養豬企業要有新的理念,要有系統的思維,并真正實行精細化管理。
擁抱趨勢。養豬業現在的趨勢是什么?是家庭農場與現代農業生產的有機銜接,是消費升級,是數商興農,是共同富裕,是鄉村振興。
工匠精神。越是行情低迷,越要堅持。有利于降低成本,減緩“失血“。如何實現?姚民仆先生指出,必須做好“三個轉變”、“六項技術”、“十大工程”,這里不在細說。
艱苦奮斗。農業的傳統就是勤儉,“新一代民營企業家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人艱苦奮斗,敢闖敢干,聚焦實業,做精主業的精神,努力把企業做強做優”,要距離豬越來越近。如果你豬沒養好,高爾夫球打得很好;營運成績很差,坐的車卻是很豪華,股民怎么看我們?不要說涅槃重生,順境時都難持久。
學會止損。不會有很快結束的豬周期。市場進入下行通道后,豬價處低迷期。一是對擴張按下暫停鍵,二是堅決去低效產能,三提高效率。忍得了刮骨療傷之痛,才會更好的躍起。
決策去行情化。沒有人能掌握行情密碼,行情就是股市里的技術指標,過度迷信,早晚摔大跟頭。
聯合發展。找個大哥榜上,加入一個組織,讓他解決你的難題,帶動你的發展。
甩掉屠宰的誘惑。在較長一段時間內,非定點屠宰企業的市場占有率仍然在60%以上,一個150萬頭屠宰場需投資6.5億元,盈利難度大。大規模自建屠宰,是包袱,很難有效益。
學習型組織成為企業戰略。不會學習,或者學習得比別人慢,在移動互聯時代就會逐漸被市場邊緣化。
開放分享。分配是第一生產力,讓員工、上下游伙伴、產業內的有力人士,成為組織的事業合伙人。
沒有開悟,不會有涅槃。養豬企業為什么涅槃難?難在開悟。
養豬業最冷的時候已經過去,交學費不可怕,只要開悟。每一次巨變,都會有一批企業涅槃重生,希望你是其中的一個。